主编在看到应该是的这句话回应时,整个人都是兴奋的。
他继续朝下看去。
马:你为什么会有如此猜测?
曹:因为熟悉。你知道的,我是北电的学生,学校教了我很多东西,包括如何拉片,我拉了很多片,欧美,日韩,国产,甚至捷克的电影我都看过。所以对于欧洲三大主竞赛单元的电影,我很熟悉。
马:那就说说你的看法。
曹:其实对于欧洲三大的主竞赛单元选片,我认为被选中的电影有三重标准。我其实见过网络上很多人定义选中的电影是“苦,穷,丑”,但这个描述和定义非常片面。
马:那你认为的三重标准是什么?
曹:我只聊关于我国的选片,第一,善于选择在特殊时代背景下讲人性,第二,善于选择在某些具体政策下讲苦难,第三,无意识相对呈现了西方的道德崇高感。
马:你说的非常笼统,可为什么我们平时并没有感觉到?
曹:因为这一切被降低了目的性,削减了信息量,甚至秉持着一种单盲原则,有些人是被选中的,所以他们自己甚至都没有意识到,自己的电影被选进主竞赛单元,是一种长久潜移默化的细节针对。他们要削减信息量,如此才能减少一目了然的丑化。但记住我的话,我认为在这条被炮制道路上,有人是主动投降了。比如贾张科。
马:那你能不能举几个例子?什么叫没有意识到细节?
曹:比如《紫蝴蝶》,你看过吗?一部戛纳金棕榈提名的电影。如果单纯从电影上来看,这是一部中国人进行抗日,而后在那个时代进行人性解读的电影。但若是你仔细琢磨其中细节,你会发现很好笑的部分。其一,主角和日本特务是前恋人关系,其二,主角加入抵抗组织,但抵抗组织的刺杀行动相当弱智,显得极为愚蠢,抵抗组织不自己进行锄奸,反而要在外雇佣杀手,并且导致了一系列混乱,使得一个无辜的百姓被误认为杀手,死掉了女友。其三,为继续完成锄奸操作,主角,无辜百姓都开始陷入了无尽的茫然。最后代表正义的主角任务失败,无辜的百姓对着主角举起了枪。
马:你这个例子有些让我瞠目结舌,我没看过这部电影,但是单纯从你的解读上看,我的确感受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隐喻。我刚才查了下,这是属于娄叶导演的电影,那请问,你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据。
曹:《三峡好人》啊!这是最直观的证据。不是巧合,而是必然。选片进入主竞赛,甚至进入各类单元都是一种标准,你可以去对比所有电影,“封闭,落后,愚昧,贫穷,卑琐,压抑,扭曲,无个性,无自由”,这些内容一定会体现在任何一个获奖影片的细节中,甚至是入围名单。而这一部,就把卑琐展现到了极致。
马:被你这么一形容,我感觉有点吓人。那不如让我们聊聊《霸王别姬》?这是唯一一部金棕榈奖。
曹:你这是要拉我下水是吧?从电影的角度上,这是一部绝对的经典。但你若是看到了其中人物台词脉络,你会发现非常可笑的一点,日军认为戏曲是艺术,而改名党则是认为这是淫词滥调,瞧瞧,一种道德卑贱的氛围瞬间出现,而且这部电影的尾声正好嵌入了我所说的第一重标准,特殊时代背景下讲人性。
马:你的观点有些深层次的恐怖。那在你的感受中,所有电影,都是被选中的?
曹:至少在我看来,是这样的。内地被选中的三大提名名单其实并不多,有心人可以去挨个对比,我不介意开一场辩驳专访。
马:那在你看来,这些作品当中一点都没有蕴含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元素,人性的温暖,文化的魅力以及时代的变迁吗?
曹:你的问题和我的回答其实并不冲突,积极元素当然会有,聊回《紫蝴蝶》,无论电影内容是什么,但主旨是在表达抵抗。这当然属于积极元素,展示了我们的抗争。只是抗争是搞笑的,你在其中看到了抗争,却看到了抗争故事里面的愚蠢。抗争过程有没有过疏漏的时候?有的。但被别人当成了接力的枪棒,只能说有些人是愚蠢而不自知了。